POP Article V2.0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 页 >> 管理咨询 >> 管理咨询理论 >> 查看文章
德鲁克著作评论系列:《公司的概念》
录入:cnjx  来源:Internet  时间:2006-6-9  【 字体: 】 〖 双击滚屏 〗
德鲁克著作评论系列:《公司的概念》

 ; ; 内容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作者彼得·F·德鲁克完成对通用汽车(GM)始于1943年历时18个月的调查研究,并写作《公司的概念》一书。《公司的概念》并非一本“企业”论著,它基本上是一本有关组织、管理和工业社会的书。事实上,这是第一本把“企业”看作“组织”的书,也就是说,它把企业看成一个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的,把人们联合起来的社会机构。基本上,也正是此书首次把“管理部门”视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和特定职责的特定机构。它虽然决不是第一本却也是极少数长期以“局外人”身份对组织“内部”进行仔细观察的著作之一。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admin/guanggao/ad.asp?i=5">  ; ; ; 本书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一国范围内的资本主义 二、人的组织(1 生产的组织2 分权3 运行机制4 小企业合伙人5 分权管理可以成为典范吗?) 三、社会机构(1 美国的信仰2 工头:工业社会的中产阶级3 工人) 四、工业社会的经济政策(1 “庞大的咒语”2 生产是为了“有用”,还是为了“盈利”?3 充分就业可能达到吗?)
 ; ; ; 人们赞誉《公司的概念》把管理开创为一门学科和一个研究领域。作者总认为它还做了一些更重要的事:它把组织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把对组织的研究确立为一门学科。这样,《公司的概念》作出了最早的尝试:揭示一个组织的实际运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及其基本原理。
 ; ; ; 这本书问世时,评论家们不知该拿它怎么办。它论述企业——却又不是“经济学”。它论述结构、组织、法规章程、权力关系——却不是讨论“政府”。今天,在公司与公司管理的每一个方面,每年都有数十本书出版。本书创立了一个新的学科:我们称之为“管理学”——对现代组织的结构、政策及其涉及的社会人文问题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研究。自此以后,管理学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专业研究和研究生学习的一个普遍的领域。

 ; ; ; 王瑶:德鲁克的失败与伟大
  最大失败
  德鲁克研究企业管理的生涯是在他1942年接受通用汽车公司的邀请后正式开始的。他在通用进行了18个月的详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于1945年出版了著名的《公司的概念》一书。书中建议企业应该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有“责任感”的工人和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
  这里蕴涵着一种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过去我们总是把经理和员工或者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立起来,认为经理就是管理者、员工就是被管理者,二者是截然对立或者说泾渭分明的。但德鲁克却认为,有些经理事实上仅仅是别人的上司而已,他们的行为其实并不能对组织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他并不能称之为“管理者”。而有些人虽然没有下级,但他自己能做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那他同样是一个“管理者”。同时,作为经理,要想成为有效的管理者,首先需要学会的是“管理好自己”;作为员工,则要努力学会成为管理者,特别是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上级”。总之,所有的人都要积极参加管理,而最终企业将成为一个自我管理的社区。
  从那个时候开始,德鲁克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这套管理思想(事实上,德鲁克在这里基本上是把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工人也等同于知识工人来看待)。
  可是,德鲁克的建议在通用公司却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因为公司的管理层认为管理是一门需要专业知识的科学,工人们是不可能懂得管理的。他们认为,德鲁克让工人去参加管理,就好象“让学校里的孩子们自己判断地球是圆的还是方的一样,而无视客观的科学真相”:“让工人承担本该由管理层负责的工作,就好比给他加上了一层无法承受的重担”;必须“让经理来管理,让工人去工作”。甚至可以说,《公司的概念》这本书在当时的整个美国都没有引起重视,而恰恰是来自东方的日本人怀着极大的热情接受了这套理论。
  德鲁克写道:“我在日本的声望都来自于《公司的概念》。日本能以一个经济强国的身份出现,以及它的工业成就和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我。《公司的概念》刚一出版立即就被翻译成日文,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阅读并应用它。”
  自己的理论在企业里终于得到运用,按理来说德鲁克应该非常开心才对。但是,这样一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还是让他难以掩饰心中的郁闷。提出这套理论本来是想帮助美国的企业更好的发展,结果没想到被他们弃之如敝履,反而被竞争对手学了之后来对付他们。要知道,战后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份额正是在日本人的冲击下迅速崩溃。这种郁闷的心情整整伴随了德鲁克几十年,以至于到1983年《公司的概念》这本书再版的时候,那个时候他老人家虽已74岁高龄,并早已奠定了自己“现代管理学之父”以及“管理学当之无愧第一人”的至高声誉,却仍像个小孩子一样在该书的跋中写道:“至于我,我一直认为,有经理观念的责任员工和自行管理的工厂是我最重要和最有创意的思想,也是我所做出的最大贡献。不管这些概念在日本有多大影响,通用汽车公司及其主管人员拒绝采纳它们,结果使得这些概念对我所在的国家毫无影响,这是我遇到的最大和最让我感到羞辱的失败。”
  理想管理
  德鲁克在通用汽车公司的失败提醒我们,他的管理思想虽然先进,但却仍然存在一个是否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是否愿意采用这些思想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再次回顾一下这些思想,可以发现无论是有效实施“目标管理”,还是真正实现“自我管理”,其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这些人应该是“知识工人”,而要成为真正意义的“知识工人”,其关键则是他追求的是“自我实现”,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然而,在现在的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中,真正追求自我实现的“知识工人”并不是很多,往往更多的是追求工资越高越好、官位越大越好的那种“工业文明”下的“工人”,甚至仅仅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追求“活下去”的那种“农业文明”下的“工人”。在这种情况下,你用那种“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其实更能收到效果——甚至有的时候,完全采用强权的大棒就够了。笔者经常跟中国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打交道,这些企业里的工人往往都是刚刚放下锄头,然后就拿起榔头。在山东的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调研的时候,笔者访谈了很多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最后恰恰是公司的保安主管说出了这种情况下管理的真谛:“现在工人素质低,你跟他讲道理没用,给他两拳、罚款200,他就老实了。”可见,对这样的工人,他们实在是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工人”的,你也自然不能希望他们去实现真正的“自我管理”。
  正因如此,马斯洛把德鲁克倡导的那套管理思想又称之为“理想管理”,并这样批评道:“如果我们有一些进化良好的人类能够成长,并且很急切地要求成长,那么在这样的地方,彼得。德鲁克的管理原理就好象很不错。这些原理是有用处的,可是,也只能在人类发展的顶层才有效。”这是因为德鲁克天然地假定这些人已经满足了各种较低层次的需求,而能够激励他们的只能是自我实现这个最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甚至认为,在德鲁克那套管理思想中暗含着36个基本的假定,而他的那些管理原则事实上“可能起作用的只是那些相对健康的人、相对坚强的人、相对优雅和善良的人,有德行的人”。
  让我们还是回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共有5级阶梯,德鲁克笔下的“知识工人”就好比是站在了第四个阶梯,他不但满足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甚至已经满足了社交需求和被人尊重的需求,现在能够激励他的只是“自我实现”,因此他需要的也只是“自我管理”。然而,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工人,他们现在更需要的是被人尊重,甚至仅仅需要的是活下去。这种情况下,用泰罗的“科学管理”或者再加上点梅奥的“行为激励”来对他们进行管理或许更为有效,甚至在有的地方,就像那位保安主管所采取的那种强权管理方式也不失为一种可取之策。所以,德鲁克的管理思想主要存在这样两个问题,“一个是他轻视了选择合适的个体来实现他的管理原则的必要性;另一个是他忽视了邪恶的存在,病态的存在,还有一些人身上普遍的恶劣性的存在”(马斯洛对德鲁克的批评引自《马斯洛论管理》一书)。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德鲁克的思想。因为他代表了人类最为进步的管理思想,或者说他为我们指引了现代管理的方向。人类文明终将由工业文明走向知识文明,个人发展也终将由较低层次而逐渐走向自我实现的层次,到那个时候,企业管理也将从泰罗的科学管理、梅奥的行为管理而最终走向德鲁克先生提出的“目标管理”。所以,德鲁克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而我们将继续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前进,当代管理思想也必将沿着他指引的方向发展。最终,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成为“管理者”,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实现了“自我管理”,那就是对德鲁克先生最好的纪念。


本网站管理文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中华企业管理网站联盟:
君远管理咨询网: http://www.gfar.com
中用管理培训网: http://www.zoneuse.com
中华企业管理网: http://www.guanli.org.cn
中华企业战略网: http://www.zhanlue.com.cn
21世纪企业文化网: http://www.21culture.com

点击次数:   【 打 印 】【 关 闭
上一篇:麦肯锡最重要的资产“UP OR OUT”的用人之道
下一篇:落后于时代的中层领导是企业的绊脚石
 文章搜索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君远主页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TOP
Powered by gfar Design By gfar
Copyright © 2006-2007 gfar All Right Reserved